详情
夏圭绘制的西湖,为何连乾隆都赞不绝口?湖水雨中更显神韵!-口水杭州-杭州19楼
全球新闻网络
更新日期:2025-07-21 14:43:02

只看楼主大图

夏圭|“晴湖不如雨湖”?他画的西湖,连乾隆都看得上头
夏圭《西湖柳艇图》
在宋画里找杭州,很多人会翻到夏圭。
他是南宋山水画天花板级别的存在,也是画出“朦胧派西湖美学”的第一人。烟雨迷蒙中,西湖像是突然切换到了梦境滤镜,柳浪轻摇、桃花点点,一叶小舟悄然滑过水面……这是八百年前的夏圭,拿起毛笔画出来的“江南限定”。
夏圭|“晴湖不如雨湖”?他画的西湖,连乾隆都看得上头
选读|美术家故事丛书《夏圭》文/任道斌

元代美术史家夏文彦在总结南宋画史时,称夏圭画的山水,是“自李唐以下,无出其右者”,即他是南宋山水画的巨匠。又称夏圭的人物画“笔法苍老,墨汁淋漓,奇作也”。
夏圭的出类拔萃,获得皇帝的嘉奖,得赐金带,官级为正八品,比元老李唐还高出二级。元末的山水画家黄公望、倪瓒,明末的美术大家董其昌,皆对夏圭有较高的评价,甚至题诗以赞。他又与李唐、刘松年、马远一起,被后人评为“南宋四大家”。可以说,夏圭是南宋绘画史上的高峰人物之一。
......
夏圭熟谙杭州的风景,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,城拥西湖城东江,四季多雨,空气湿润,常有一种淡淡的雾岚飘忽于大地,早晚尤为明显;杭州拥江带湖,河流纵横,浣纱河、中东河、护城河川流于市廛间,王婆荡、包龙荡、荷花池、白洋池、勾山井、六眼井居于坊巷处,到处有弥漫的水气,滋润着千家万户;杭州林木扶疏,绿荫如盖,林岚流布,不时轻抚着古城内外。因此,地理环境使然,杭州一带的景色,宛若水墨画般有一种空灵秀逸的美感。
记得前些年我在杭州接待一批美国画家,他们来到西湖柳浪闻莺公园,正值雨后云起,湖光山色淡雅虚无间,恍若仙境,让他们惊叹良久,并兴奋地对我说:“这就是中国的水墨画,与色彩强烈的风景油画大不相同,美极了!”
夏圭在“水光潋滟晴方好”与“山色空蒙雨亦奇”中,与他的年长同事马远一样,巧妙地选择了后者,将雨、雾、雪的景致,作为创作的主题,演绎了杭州文人的审美共识:“晴湖不如雨湖。”要做到“质朴野逸”与“山色空蒙”,笔墨就要有“肇自然之性”的清润,用爽利肯定的笔触,以及点、线、面流畅的转折,让造型由显入隐,构图由整为半,景物由繁化简,墨韵由浓趋淡,空间实中有虚,山水静中蓄动,人物以神写形,画面充溢着烟岚雨雾流布的湿润,具有“可望而不可即”的效果,浪漫若诗。卷面留白虽多,却是云水雨雾那带有质感和天光感的化身,富有薄纱笼罩秀丽湖山的绰约之美,虽虚而实,并令观者如见美人,欲撩面纱而不得,徘徊难舍,遐思不已,叹为观止。
夏圭用他的淡墨渲染,来表现云雾朦胧和空气湿润,以及杭州一带山水共有的特色,即山不高而逶迤起伏,层次丰富;水不深而烟岚弥漫,水天一色,令人可观可赏,可止可安,在如画般的山水中,在宁静平和的环境下,安居乐业,百虑俱消。
夏圭|“晴湖不如雨湖”?他画的西湖,连乾隆都看得上头
夏圭《西湖柳艇图》局部之东岸
如他画的《西湖柳艇图》,写浣纱河入湖的涌金门外,与清波河入湖的清波门外,它们之间柳浪闻莺一带的湖景。涌金门外的湖港码头,停泊着渔船、游艇,沿岸为木桩入湖的民居、酒肆、茶房,桃花、柳树相依连绵南去;树下田边埂岸,则有轿夫担客悠游。层层柳浪之后,便是清波门外的学士桥,过桥景色渐迷,桃柳依稀隐入云烟水气中;更远处不见玉皇、南屏诸山,只见充溢着空灵的天光;而平日在柳浪闻莺沿湖处一望可见的白堤、孤山、葛岭、保?m塔等,也悉数隐没于湖光云影中而不见踪迹,仿佛成为虚无缥缈却令人遐思的仙幻之景。
全图云水之虚与柳艇之实互为表里,由近及远,寥廓无边。夏圭取得西湖东岸半边小景,却小中见大,映出山色空蒙、桃红柳绿的春天大景。
展轴欣赏,云烟苍茫,原本不大的西湖,在隐约浮动的湿润云烟中,给人以“云深不知处”的辽遥神秘之势,极有浪漫的情思。夏圭在图下的近景中,绘一舟子欠身撑竹篙东去,既是活化全图的“画眼”,又传达了湖岸水的清浅,与图上方的云深,有相映成趣的互补韵味。
夏圭|“晴湖不如雨湖”?他画的西湖,连乾隆都看得上头
夏圭《西湖柳艇图》局部之舟子
夏圭以平远而入深远、深远再入高远的视角,展现了他构图方面高超的才华:以湖畔连绵的民舍、舟船,孤零零的学士桥,来分别描绘涌金、清波两门外动静各异的特征;以枝叶婆娑的柳树和花满枝头的桃树,来形容柳浪闻莺春天的气质;以湖畔的围田和浓淡有致的杂木野叶,来点缀西湖的野趣;以居民的安详与游客的从容,来描绘民生的闲适。源于实景而高于实景,颇有诗情画意。
夏圭|“晴湖不如雨湖”?他画的西湖,连乾隆都看得上头
夏圭《西湖柳艇图》局部之涌金门外
夏圭|“晴湖不如雨湖”?他画的西湖,连乾隆都看得上头
夏圭《西湖柳艇图》局部之清波门外学士桥
无怪乎元代文士郭畀题句图上,有“笔墨淋漓,云烟变态”之赞,并称此图“饶有士大夫风骨”。曾多次南下江南驻跸西湖的清乾隆帝,于乾隆三十七年(1772)仲春题此图曰:“南屏山北涌金西,柳色波光望欲迷。最是向年得句处,绿荫十里白家堤。”“或坐肩舆或泛舡,西湖春色耐游沿。牵怀不为溪山好,亲爱民情在眼前。”
十二年后的乾隆四十九年暮春,乾隆帝再次展观此图,不禁又题诗云:“城郭围东山护西,平湖烟水望茫迷。如何明镜忽分两,为有中间一道堤。”“又泛湖心绦画船,任其浮拍任洄沿。神传禹玉图中景,倡和无人蓦忆前。”既对西湖之美发出由衷赞叹,又对夏圭画艺赞赏有加,诚如大臣钱陈群在和诗中所云“湖光镜面夹东西,禹玉传神得之迷”。即乾隆皇帝对夏圭《西湖柳艇图》的传神之笔,十分迷恋。
夏圭|“晴湖不如雨湖”?他画的西湖,连乾隆都看得上头
乾隆帝题《西湖柳艇图》